中国女足东亚杯“希望与遗憾”并存,前路仍需拼搏!

东亚杯终于尘埃落定,中国女足在这场比赛中拼尽全力,但结局依然让人五味杂陈。面对日本女足的二队,我们还是未能攻破对手的大门,在0-0的平局中拿到亚军。一胜两平积5分,看起来稳扎稳打,但距离冠军,我们还是差了一口气。说句掏心窝的话,今年最重要的国际赛事,我们的姑娘们拼了,但结果真的有点点遗憾。要说表现,确实有亮眼之处,但要放眼未来,前景真是个问号。

马德兴:中国女足前景复杂,潜力新星亟待培养

①青春风暴才刚起步,更新换代太晚了!

中国女足这次带着“新老交替”的阵容参赛,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个挑战。但足协没明确目标,这次东亚杯更多似乎本是一种“试水”性质。就算如此,亚军的成绩还是略显遗憾,毕竟最强阵对上日本的替补线都没赢下来。哪怕没有失利,平局也让人心里有点堵。不过放下结果不谈,这次比赛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不少新面孔的闪光表现,这该是我们值得欣慰的地方。很多年轻球员踢出了自己的节奏,未来甚至可能成为主力,这点让人安心。或许冠军可以等,但好苗子不能耽搁。

不过说白了,这批新血早该更早到位。大换血迟迟未启动,原主帅米利西奇刚上任时基本“摸黑”接手球队,结果整个2024年磨合了整整一年后,才开始慢慢放年轻人上场。按理说,换代的时机早在近两年没有大赛的空档期就该抓紧。就是因为这些迟来的调整,女足现在还在找方向。

这次东亚杯也是一次重要的摸底考试,既为了看清自己的问题,也是观察对手的格局。日本、韩国的变化尤为显眼,永远保持活力。中国女足在安心怀念过去辉煌的时候,千万不能忽略眼下的紧迫性。虽然现在能总结一些经验教训,但从未来备战亚洲杯和亚运会的角度讲,时间显然不等人。

②好苗子靠的是雕琢,不是等着长

说到好苗子,这次比赛让我们看到了希望。比如2003年出生的邵子钦,攻坚时候太亮眼了!一米八的身高加上出色的头球能力,已经具备了成为国家队支柱的潜力。她踢球时敢于对抗、速度也能跟上,真正让人看到了未来“箭头人物”的雏形。

另一方面,门将潘红艳的表现也值得隔空鼓掌。尽管对韩国那场比赛她有些争议,但这次教练组继续信任她,对阵日本再度首发,她表现得相当稳健。这种历练对她成长太重要了,年轻人的不成熟是正常的,但信任会给她的信心加码。

其实,不止两位新星,中国女足里还有多名具有潜力的球员,只要好好培养,完全有机会成为未来的中坚力量。但问题来了,这些“绿芽”的成长,需要时间,更需要方法。欧洲足球的“IDP”个人发展计划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,一对一弥补球员短板、强化优势,这样的针对性训练对我们来说非常必要。但目前,如何将这种理论变成现实,恐怕还需要团队更系统地规划。

此外,不仅国家队要负责培养人才,与地方俱乐部的紧密协作也是一大关键。女足的部分球员在国家队与俱乐部的位置大有差异,这样的割裂反而延缓了球员的成熟。教练组应该打破壁垒,将训练理念带到俱乐部,一线联动,才能做到真正的好苗子“不打折扣”。

还有一点不得不提,女足最大的问题还是后防!这次东亚杯能看出,中后卫是我们队伍中最薄弱的环节。年长的吴海燕是重要支柱,但32岁的她能撑多久?00后的小将汪琳琳和窦加星虽有潜质,却缺乏硬仗的历练,始终难以独当一面。这样的漏洞如果不解决,未来的亚洲赛场上,别说冲击前三,可能半决赛都难以企及。

③大考还在后头,错过准备就真完了!

对主帅米利西奇来说,今年的东亚杯只是“小考”,但还未能交出一份令人信服的成绩单。接下来的日子,女足并没有正式的国际比赛机会,更多的是零星的热身赛和国内赛事。很多地方球队正把心思都放在全运会上,显然国家队的比赛安排无法吸引太多关注。要是训练和备战仅靠这点比赛的强度,很难真正达到提高水平的目标。

明年的亚洲杯和亚运会才是真正的大考,其中亚洲杯尤其艰难。因为国际足联积分缘故,我们将以第二档身份抽签,一旦小组第二出线,八强就有可能遭遇强大的小组第一。而亚运会尽管没有澳大利亚参赛,但“亚洲五强”的争夺依然格外激烈。从日本到韩国,再到逐渐崛起的越南,横亘在我们面前的对手并不轻松。

所以说,现在的热身赛安排就是女足进步的关键窗口期!对手水平的选择尤其重要,与其大胜亚洲三流,不如去欧洲拉练找强敌碰撞,哪怕输了个1-5、0-6,也要找到自己的问题,这才是真正的成长。

马德兴:中国女足前景复杂,潜力新星亟待培养

回看东亚杯,我们的姑娘们虽然没有登顶,但她们的拼劲毋庸置疑。可是光有热血,我们还需要更精细的战术、更系统的育才机制,以及更科学的规划。明年的挑战早已在路上,女足还能在未来的聚光灯下走多远,全看当下的准备够不够扎实!